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黄河流域古河道研究团队通过地貌形态解译、光释光测年及考古地层学分析证实:积石峡堰塞湖溃决引发的高能洪流,以约20万立方米/秒的瞬时流量在黄土高原进行强烈溯源侵蚀与侧向冲刷,最终塑造出全新河道。这一地质事件导致黄河下游河道发生重大改道,入海口迁移至天津附近海域,新河道全长约800公里,较旧河道缩短150公里,平均宽度达1.2公里,河床比降增至1.8‰。
河道两岸形成的冲积平原涵盖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面积大约为10万平方公里,堆积了厚度10米至15米的河流相沉积层,其粒度组成显示黏粒(<0.005毫米)含量占35%,粉砂(0.005毫米至0.05毫米)占大约50%,具有典型的快速堆积特征。
在河南安阳至河北沧州段的地下10米处,古河床遗迹中发现连续分布的文化堆积层,包含大量洪水裹挟的红烧土块、夹砂陶片、磨制石器等房屋构件,堆积厚度达2米,碳十四测年显示距今约4000年,器物类型与龙山文化晚期特征吻合,印证了该区域曾为聚落密集区,且遭受突发性大洪水淹没的灾变过程。
2.长江流域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中下游湖泊演化研究团队通过湖盆地形测量、沉积物粒度分析及考古遗存鉴定等多学科手段证实:洪泛期持续的强径流输入使洞庭湖水域面积从先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展至4000平方公里,湖盆平均深度增加5米至8米,形成可接纳沅江、澧水等支流来水的复合型湖泊系统,汇水面积较前期扩大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