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到此为第四阶段,是中华文明从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转型的关键期。从全球视角看,此时世界部分地区文明也在经历变革与发展,但绝大部分已没有了第四次大洪水前文明的传承。中华文明夏商周王朝的出现标志着在国家文明构建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后续中华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确立基本范式。

  历经万年来四次重大气候灾难的洗礼,中华先人在劫后重生中不断创造辉煌。距今大约3900年前,黄河流域中的夏商周文明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开始形成,并走向国家体系的逐步成熟,为后续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范式。而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尚有大量方国历史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考古,还有待于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回顾中华民族1万多年以来的繁衍生息历程,尽管历经无数次的天灾人祸,民族血脉却始终延续,文化基因从未中断,文明在持续的积淀与革新中不断发展成熟,中华文化及文明发展至今,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正如夏正楷所言:“华夏文明是在与洪水的抗争中诞生的。”

  黄淦波认为,中外众多考古专家经过上百年研究,特别是近40年来的突破性研究,已形成中华文化万年各学科研究的基本脉络,这些成果打破了早年历史文化研究的局限,将中华文明发展置于宏观万年文化史框架中考据,清晰揭示出中华文明“多中心起源—周期性断裂—持续性重生—最终统一发展”的独特发展模式,彻底否定了中华文明西来说,印证了苏秉琦先生终身研究的推断:中华文化是遍地开花,群星璀璨。为理解中华文明演进提供了全新视角,推动了中国“大考古观”逐步形成。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