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轴 以气候变化为主线 融合多学科交叉研究 构建“大考古观”下的中华文明探源新范式——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研讨会
2025-08-08 14:13 海报新闻
商代晚期出现的甲骨文(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之一,目前已发现单字大约4500个,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业、气象等,如“王占曰:吉,得”记录商王占卜田猎结果,“大旱,祈雨于岳”反映对自然神灵的崇拜,这些文字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信史时代”。周代在继承商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礼器体系从青铜器扩展至玉器、漆器等,如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礼仪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从国家祭祀(如祭天、祭地)到日常交往(如宴饮、朝聘)皆有定制。这种制度催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与自然存在内在联系)和“敬德保民”的政治理念及后来的周礼秦制传统(《尚书·周书》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精神内核,而周礼与秦制的交融互鉴,更成为塑造中国特质的重要基因之一。
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实现质的飞跃: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普及(如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铁犁、铁锄),取代主流的木石农具,耕作效率提升3倍;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修建)、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关中粮仓”,粮食亩产从商代的大约50公斤提升至战国时期的近100公斤左右。农业的发展支撑了人口增长(西周时期其管理范围人口大约有500万人,战国时期增至2000万人)和城市扩张(如齐国临淄城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大约为10万人),为中华文明从早期国家向成熟王朝过渡提供了物质保障。